麻將的成形過程,研究者盡管知其大概,但確實起源仍不清楚。這方面,民間傳說倒有不少。迄今並無確鑿證據支持任何一項傳說,有些傳說細節更明顯與事實不符。然而,即使一項傳說沙石雜陳,仍可能包含一些真實細節,或反映麻將發展史當中的某些面貌。
太平軍說
徐珂于《清稗類鈔》[]之中指“麻雀”乃吳語“馬吊”的變音,而從馬吊牌張演變成麻將雛形,乃“粵寇起事,軍中用以賭酒,增入餅化、索化、萬化、天化、王化、東南西北化,蓋本僞封號也。行之未幾,流入甯波,不久而遂普及矣。”徐珂所述,與吉羅福麻將牌的牌式不謀而合,也是現知唯一反映了吉羅福麻將牌特色的獨立敘述。然而,《中國賭博史》[](p.;;)一書指出,太平天國曾多次發布賭禁,但當中只提及骨牌與骰子,沒有禁止打麻將的資料,因此麻將由太平軍創制或改良一說,依然存疑。
“施-陳-張”說
此說初見于美國記者 John Benjamin Powell 所撰文章 Mah Chang: The Game and Its History['] (';)。文章大致上說,相傳馬吊由一名施姓漁民于三千年前發明,有一百零八只牌張。由于打馬吊令漁民忘卻暈船浪之苦,于是它就流行起來。到清代,一位駐甯波將軍陳魚門,爲怕士兵于清晨時份打盹,令土匪有機可乘,劫去糧饷,于是效法施姓漁民的故事,將馬吊分給守衛玩耍,誰知收效平平,故此陳魚門嘗試加入“東南西北中發白”七只新牌,令馬吊牌擴充爲一副有一百三十六只的麻將牌,而夜班守衛亦從此不再昏睡。後來一名譯音爲 Chang Shiu-Mo 的甯波漁民將麻將牌再行改革,加入“春夏秋冬梅蘭菊竹”八只花牌,更令這種天朝玩意的威力無遠弗屆,風靡海外。
上述傳說當中,除了陳魚門(''-')真有其人,其余細節均暫無實據。除了 Powell,暫時亦無發現任何清末或民初作家提過陳魚門與麻將有關。“施-陳-張”其後亦演化爲不同版本,流傳各報刊之間,例如 '0 年紐約《富頓愛國者報》[;] 就只敘述了傳說中有關施姓漁民的部份,而 '; 年新加坡《海峽時報》一篇報道[]則轉載了一個據說由一位 Mr R. B. Newington 從他的中國朋友聽來,然後刊登于上海某報章的故事。此故事的文風與 Powell 的文章迥異,但情節大同小異,唯一較顯著的例外,是 Newington 的故事當中,Chang Shiu-Mo 乃甯波商家而非漁民。
打馬說
年加拿大《快報》一個專欄[]指,當時民間有傳說,謂麻將源自唐代博戲“打馬”,由于打馬“有馬有將”,所以麻將牌就承襲了“馬將”之名。
此打馬說其實是雙重誤會。首先,本來的傳說應該是“馬吊源自打馬”,可見于清代金學詩《牧豬閑話》;其次,正如該專欄作者或清人金學詩[]指出,馬吊與打馬根本是兩回事。
一行說
相傳麻將乃唐代一行禅師發明。原本的傳說,見于《渑水燕談錄》(約 '0 年)卷九:“唐太宗問一行世數,禅師制葉子格進之。葉子,言‘二十世李’也。”它描寫的其實是一行和尚發明葉子格戲的故事。然而唐時所謂葉子格戲,並非如後世般指馬吊['0],而馬吊又非麻將,因此“一行發明麻將”一說,實在經過雙重扭曲。
孔子說
麻將由孔子發明,而三元牌的中、發、白分別代表仁愛、真誠和孝心,或忠、孝、義。此說較多見于英文文獻[][]。此說出處不詳。盡管晚清確有紙牌稱十湖牌五星爲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(儒家五常),但早期文字記錄中,將孔子與麻將扯上關系的,只有 L.L. Harr 撰寫的麻將說明書 (';)[],而且 Harr 只說麻將源自公元前 ; 年,約莫是孔子的年代,最初稱爲“百靈”,是吳王供妃嫔耍樂用的遊戲,卻沒有說麻將由孔子發明。清代以前的文獻中,也沒有敘述過任何類似麻將的遊戲。
射箭說
麻將牌的箭牌本與箭術有關。紅中表示箭靶(古代射箭,靶上常用一個紅色的中字);“發”並非指發財,而是發箭;白板則表示射失。可是隨著麻將的演變,原來的箭術含義消失了,只剩下牌的種類仍叫“箭牌”。此說來源不明,但它顯出了早期有些麻將牌稱爲“中發”("hit and go",見前述務謹順的麻將牌) 的事實。
三元說
此說指麻將牌之中的“中、發、白”,與人們對升官發財的願望有關。中就是中舉(中解元、中會元、中狀元,合稱中三元) ,發即發財,白即做官清白。此說不見于舊籍,只見于當代書刊,例如《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》(;00')[]。
- Jun 27 Wed 2012 21:21
麻將的成形過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